血管就像人体内的一张网,触一发而动全身。在这个庞杂而脆弱的“微世界”里,一名优秀的血管外科医生,不仅要像“拆弹专家”一样,时刻与病情凶险的主动脉夹层做生死时速的斗争;还要像一个精益求精的“血管工程师”,常常为患者疏通、改造生命线。
从古至今,医生就承担着“救死扶伤”的历史使命和崇高职责,随着时代进步,作为新时代的血管外科医生,他们开始更多地思考如何在挽救患者性命的同时,努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这,也是在本次采访过程中,中山医院血管外科团队反复为记者强调的“奋斗初心”。
科学带给医学世界无限畅想,技术也赋予了医生和患者们无限可能,当传统的医学技术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医务工作者孜孜不倦地创新变革,我们欣喜地看到,神话传说中的奇妙现象已经渐渐成真。
2018年,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主任、血管外科研究所所长符伟国教授指导,干细胞移植亚专科主任董智慧教授带领血管外科、血液科和风湿免疫科等多学科团队完成的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重度肢体缺血的最新研究结果在《柳叶刀》杂志的综合性子刊《EBioMedicine》正式发表,引发强烈关注。
这项研究成果标识着我国血管外科的手术已经从“开膛破肚”巨创时代——“隧道修复”微创时代成功迎来了——“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近乎无创的时代。
而这项研究的领头人符伟国教授正是这三个医学阶段的见证者、参与者和推动者,作为现在中国血管外科的领军人物,他和他所带领的团队,一直低调地默默耕耘,一步一个脚印地创新探索,经过几年的对照研究,最终取得突破性研究,研究结果指出:难治性重度缺血、肢体坏疽,以往只能接受截肢治疗、致终身残疾的病人,如今通过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可以逆转坏肢、并恢复如初,神话传说中的“生死肉骨”被凝结“中国智慧”的医学创新已经变为现实。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
10年潜心专研,5年对照研究;如今再启新程——
回顾整个“干细胞移植”研究之路,董智慧教授为我们详细介绍到:
2009年,中山团队于国内率先开展“纯化自体外周血CD34+细胞移植治疗重度肢体缺血”研究。至今完成自体干细胞移植共122例,显着降低了致残率,并且有效地促进了年轻患者劳动力的恢复,大幅度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质量,显示出良好的早、中、远期疗效。
2014年,为进一步深入分析,中山团队正式启动“自体纯化CD34+细胞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移植治疗炎性肢体重度缺血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经筛选共纳入50名患者,按1:1随机分配至PB-MNC组或纯化CD34+细胞组(每组25人)接受移植。研究者们对两组患肢的截肢情况、伤口愈合、疼痛缓解、运动功能和血流灌注恢复进行严密随访。结果显示,两种细胞移植方案各具优势:前者的主要优势在于规避了细胞在纯化过程中丢失,适用于干细胞动员能力较差或多条肢体缺血的患者;后者则能够更早缓解静息痛,更适用于进展较快的患者。此外,移植物中的炎性细胞极少,几乎不会引起移植区域的胀痛。该研究结果为干细胞移植细胞种类选择的细化提供了有力依据,从而为进一步推进该方向研究和临床实际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成功的背后往往浸透着无数的汗水与心血,万事开头难,在项目启动初期,为了达到实验效果,哪怕是一个小零件、小配件中山团队都需要一个个精挑细选、反复斟酌,从而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
如今,研究成果一经问世,迎来无数鲜花与掌声,全程参与整个项目的董智慧教授却谦虚地为我们分析到:尽管自体干细胞移植在中青年炎性NO-CLI患者中取得了令人振奋的临床疗效,但对于高龄和干细胞动员能力弱患者尚有待进一步探索、提高疗效。
言及未来,他们仍然感觉任重道远。
奋斗初心:转化研究成果,努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中山医院干细胞移植亚专科主任董智慧教授分析病例
中山医院血管外科团队曾收治过一位正读本科一年级小伙小张,才20岁的他因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下肢重度缺血,先后在多家医院多次进行导管溶栓、球囊扩张、支架手术。然而病情非但未能缓解,反而逐步加重,来到中山医院就诊时,4个半脚趾和外脚背已坏疽,持续、剧烈的疼痛折磨着他寝食难安。
按照传统诊疗流程,小张只能接受从膝上截肢,而一旦如此,刚刚踏入大学、对人生充满期待和梦想的他将终身残疾,不用说学成立业、今后建立家庭,就连生活自理都将成为一道难关。这对于他本人及其父母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针对他的情况,医生们精心制定方案,实行了干细胞移植,成功挽救了他的下肢,小张在休学一年后重新步入大学课堂。如今移植后已经4年的他情况稳定良好,并已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这样的成功案例给了患者希望,也让整个团队感到欣慰和骄傲。在整个访谈过程中,董智慧教授都一再地为我们强调:“所有的创新研究,都应该要做到临床转化,其根本都是为了减轻病患痛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能够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发挥多大效用,是他们始终关注的焦点。”。
据悉,经过干细胞移植治疗的病人,6个月保肢率由60%提升到84%,16个月保肢率仍然保持在84%,48个月保肢率91.2%,42岁以前劳动力丧失率由34.8%降低至18%。或许,这些真实的数据最能够体现医生们艰苦付出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而这一个个成功的康复案例,也是他们最大的荣誉。
烙印在中山团队骨骼中的“工匠精神”
中山医院血管外科团队2018中国血管论坛(CEC)闭幕式合影
2018年11月,符伟国教授荣获“上海工匠”的荣誉,在获奖感言中,他特别感谢到了前辈老师们的高瞻远瞩和优秀同道的努力付出。
作为中国第一位血管外科博士,符伟国成长于“中国血管外科医生的摇篮”——中山医院血管外科,师从我国著名的外科大师吴肇光教授和中国血管外科的引领者王玉琦教授。大师们亲自传授其血管外科的专业知识和临床实践,优秀品质和精湛医术在他身上潜移默化地烙下了印记。
如今,作为中山医院血管外科第三代领头人,符伟国正将中山医院血管外科几代人开创积淀的这优良传统不断发扬光大。
同样是在这样环境里耳濡目染成长起来的董智慧教授感慨到,在这里,优秀是每个医生的准入门槛,而创新实践者是大家不断地追求,不管技术怎么革新,“严谨、求实、团结、奉献”一脉相承的“工匠精神”烙印在整个‘中山团队’的肌髓和灵魂之中。
有了先贤前辈们打下的深厚基础,符伟国教授带领中山团队多年来潜心钻研主动脉微创治疗新技术,完成全球最大样本(4176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和全国最大样本(3170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获得3项全球首创性成果,自主研发以其姓氏命名的FuStar可调弯鞘,获得美国FDA和欧盟CE认证,销往欧美等14个国家和地区。同时,他还发表SCI35篇,中文核心166篇,单篇最高IF 19。主编专着2篇,主译2部。多次获省部级和社会嘉奖。主持国家级项目6项,省部级课题7项,授权专利7项。
除此以外,“达则兼济天下”,符伟国和他的团队还参与制定规范,参编《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指南》;培训进修医生400余人;每年举办学习班20余次,培训亚太和国内众多学员;连续10届主办中国血管论坛;倾力带领学科成为全国血管外科培训中心,培养博士22名,硕士5人,同时还开展了网络授课,为我国血管外科培育了大批人才,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血管外科医生的摇篮”!
为了更好地服务更多的患者群众,中山团队还建立了5家医联体、分院以及对口支援西藏地区的远程医疗,努力让医疗资源下沉,给患者带去福音。
透过中山血管外科团队的成长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这支师出名门的精锐之师不仅将学科发展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同时与全行业、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在血管外科医学领域中互为参照、彼此印证。
附·专家简介
符伟国,二级教授,博导,中国首位血管外科博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复旦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医学会血管外科专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专业委员会主动脉夹层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老年学分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血管外科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干细胞移植研究团队简介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多学科共同完成该研究。血管外科干细胞移植亚专科发起(血管外科主任符伟国教授,干细胞移植亚专科主任董智慧教授,方圆医师、潘天岳医师,方刚博士,刘轶凡、罗阳、刘浩硕士等),联合血液科(主任刘澎教授、魏征副教授、顾史洋医师等)、风湿科(主任姜林娣教授、陈慧勇副教授等)以及检测团队(胡美玉主管技师,黄岚、韦龙彪、景怀根医师等)共同组成研究团队。(世联博研(Bioexcellence)世联博研Bioexcellence)
小编推荐会议 2019(第十届)细胞治疗国际研讨会
http://meeting.世联博研Bioexcellence/2019cell-therapies?__token=liaodefeng
尊敬的 先生/女士
您已注册成功,注册信息及注意事项已发到联系人及参会人邮箱,请注意查收。如未收到,请联系大会联系人。